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游苏杭)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各项任务清单也均在有序推进中。那么,在这五年间,京津冀三地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享受到了哪些红利?
一小时交通圈
随着城际交通的加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三地的通勤时间。这为很多坚持在京津冀逐梦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一地工作,另一地生活起居,每天或每周往返于双城之间。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下半年,京津城际已运送旅客约2.5亿人次,京津两地实现同城化。作为京津城际主要经停车站,武清站日均发送旅客由最初的366人井喷式增至现在的1万余人,经停列车也由不足10对增至现在的20多对。
据了解,五年来,京津冀联手打通京台、京港澳、京昆、首都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600公里,主要城市之间形成“1小时交通圈”。
京津冀高速“断头路”被打通,铁路也加速搭建。京津城际、京石高铁、津保铁路、石济客专相继开通,“轨道上的京津冀”率先成型。
看病少折腾
以往为求医奔走,往往面临异地就医报销难、检查结果不互认等问题。而如今,在京津冀的城市圈里,这种现象已然发生了改变。
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五年来,北京与河北唐山、张家口等地区医疗卫生合作项目有效运转,北京市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
北京专家在河北出诊,河北医生在北京培训,河北的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得到北京专家会诊……三地医疗卫生真正进入了共享时代。
此外,目前,北京市663家医疗机构、天津市196家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范围。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医保参保人员在北京就医住院直接结算12.92万人次,总费用40.92亿元;在天津就医住院直接结算3.61万人次,总费用9.23亿元。河北省在京津就医住院人次占全省在省外就医住院总人次的92.34%。
就近上好学
“就近上学”、“就近上好学校”,一直是每个有孩子家庭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现今,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三地区域基础教育深度融合,使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了可能。
据了解,当前,北京发挥基础教育辐射带动作用,累计与津冀开展教育帮扶项目60余项,签署基础教育合作协议13项,建成5个职业教育平台,成立10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