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位于皖西北边陲,黄淮平原南端。因处于中原战略要地,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历来是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史书称其“境大货穰,体视大帮”,为“江北胜地,南北要脊”,素有“皖北明珠”的美誉。帝喾时都于亳近4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190年。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三国曹魏皇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国号“宋”。1912年国民政府设亳州为亳县,新中国成立后设为亳县,1986年设立县级亳州市,2000年升级为地级省辖市,辖涡阳、蒙城、利辛和谯城三县一区,市政府驻谯城区希夷大道。
亳州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千百年来,这块古老神奇而又生机勃勃、美丽富饶的土地,孕育了许多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给亳州大地留下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亳州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6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7处,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1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一带一路国际健康旅游目的地”“国际健身气功五禽戏之都”“全国药膳之都”。在安徽三大旅游版块中,以亳州为重点的文化旅游区是其中之一,是皖北旅游中心城市。
今年5月中旬,我们来到亳州市谯城区。谯城区简称谯,是亳州市的唯一市辖区(仅辖一个区,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2000年亳州市升级为地级省辖市后,由原县级亳州市改名而来,区政府驻花戏楼街道文化巷。我们穿梭在这个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这座古都的千年古韵。
一、古井
亳州酿酒年代久远,自古就是名酒之乡,以“亳酒”为代表的皖酒与川酒、贵酒并驾齐驱。亳州此处地下水丰富优质,打出的井水清洌甜美。自春秋起,人们就用古井甘泉酿酒,酿酒业一直相沿不绝。东汉末年,曹操将家乡酿制的九酿春酒(又名减酒)贡奉汉献帝,被列为宫廷用酒,曹操因此也被誉为古井贡“酒神”。南北朝时,北魏的独孤将军因作战失利,愤而将所用的兵器投入一口古井内。谁知此井水比先前更清淳透明,爽口润喉,古井名声大噪,被称为“天下名井”。人们纷纷用此井水酿酒,所酿之酒,十里飘香,于是亳州一带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到了宋代,减店集已成为有名的产酒地,当时就有“涡水鳜鱼苏水鲤,胡芹减酒宴贵宾”的说法。明代万历年间,阁老沈鲤把“减酒”当作家乡酒进贡朝廷,万历帝饮后连连叫好,钦定此酒为贡品,命其年年进贡,“古井贡酒”之名由此而得,被正式列为贡酒。古井镇古称减店集。1985年设为减店镇,1987年更名为古井镇。镇上有“古井贡酒”生产厂——古井酒厂和近百家小酒厂,素有“十里酒乡,百家酒厂”之誉。
九酿春酒即为古井贡酒之前身。古井贡酒独得天地灵气无穷之厚,系依托特异的地域生态环境,由酿酒大师撷取“古井”之甘露,采用代代相传神妙独特的工艺,经以陶坛窖藏多年老熟而成,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被誉为“酒中牡丹”,跻身中国八大名酒之列。古井贡酒酿酒方法“九酝酒法”也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蒸馏酒酿造方法”。
古井集团是中国老八大名酒企业,是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公司前身为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的公兴槽坊,1959年转制为省营亳县古井酒厂。1992年古井集团成立,2008年中国白酒博物馆成为中国白酒业第一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2013年古井贡酒酿造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白酒博物馆由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古井酒工业生产观摩区、魏井园和古井园等部分组成,以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古井酒文化为主线,全面展示了古井酒文化对中国酒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建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馆之一,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陈列布展。整座建筑风格独特,整体布局巧妙,汉式阙门,仿明清琉璃瓦双重檐殿宇式建筑主体,院中左右草坪上树立两座重9吨,高2.7米的商代造型的石斝,显得格外凝重。大殿是博物馆的主要建筑和陈列展览区域,门柱上是启功先生题赠的一副贴金楹联:“佳酿千年传魏井,浓香万里发汤都”。汉阙门、明清殿,形成“古井特色”的风格,意为古井贡酒始于汉代,昌盛于明清(贡品)。
古井贡酒酿造遗址主体由明清窖池群、明清酿酒遗址及两口魏、宋古井构成。它们是古井酿酒文化的核心文化支撑。明代窖池及部分古井、炉灶、晾堂、蒸馏设施等酿酒设施及作坊遗址,出土了百余件碗、盏、盘、杯、缸等生活用具,时间跨度宋至今,再现了传统酿酒工艺流程,体现了深厚的酒文化。
正德广场。古井集团公司的前身就是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的公兴槽坊。
中国白酒博物馆的对面矗立着一个院落“泉神纪念馆”。大门两边的门柱上铭刻着“酒韵悠长开源头活水泽润四方万物齐;辅佐魏武仰黎民为天桃李不言自成蹊”的楹联。大门后有一段文字,记叙了建馆的缘由:“夫亳之地,圣迹以兴,东汉立豫州刺史部于斯,遂成一方大邑。昔魏武绥边抚民,屯田于兹,汲水不畅,公患之。其女曹节献桔槔凿井之计,掘得甘泉,军民咸安。后人尊曹节为泉神娘娘,于井畔立祠祭之。宋金交战,黄河溃,泉神祠圮焉,桑梓铭泉神之功德,于明初复建,清中修葺,然水灾战乱频仍,至民国三十六年废矣。公元二○一六年,古井隆旺,发其旧址,为追往感邈,观圣王之人文,扬先人之垂法,祷黍稷之康丰,乃重修,是为记。”
古井贡酒商标
古井贡酒商标上的国槐树。
正殿供奉着泉神娘娘曹节,两边的门柱上的楹联字字珠玑,赞颂了她的功绩:“献妙计桔槔汲水利万民不朽功业千古流传;谯令谷屯田治军凿清泉千年古井泽被苍生。”曹操曾在谯县屯田治军,并作“军谯令”,曹操屯田之地被称为“谯令谷”,就是减店集(即今古井镇)的前身。曹操在谯令谷屯田,苦于凿井不得其法,正是聪慧过人的曹节献桔槔凿井的方法才解决了军民的困难。当年所凿的那口井就在此处,为人们留下了千载福慧。谯县百姓尊称曹节为“泉神娘娘”。隋代始建泉神祠,当时称泉神娘娘庙,历经兴废,2016年,古井集团在泉神祠旧址之上复建新祠,表达了古井人对历代先辈的崇敬与感恩。
二、中药
亳州自古就有“药都”之称,盛产中药材,是中医药文化的摇篮。自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始,人们种植、经营中药材之风日益繁盛,经久不衰,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清代文学家刘开曾诗云:“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广泛种植中草药,促进了中药材业的发展,在中国《药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等。亳芍、亳菊被列入安徽四大名药。
亳州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并初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中医药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庞大的熟练掌握传统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员队伍。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欣然题词:“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市场管理者为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入口处矗立着一个高大的门楼牌坊。广场上立着神医华佗像,华佗腰挂葫芦,目光慈祥,平视着远方,塑像底座上“华佗”两字为郭沫若所题。广场上还有一个硕大的葫芦,寓意医者仁心,“悬壶济世”。交易大厅有上下两层,日上市中药材2600余种,日人流量4-5万人,年交易额超300亿元人民币,是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管理最规范的中药材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供求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药业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亳州也赢得了“数天下药都,药材天地,歧黄事业,此城最古;量人间风采,神医故里,医药文化,吾地独优”的美誉。
现在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由亳州中药材老市场(俗称“老药行”)搬迁过来的。“老药行”于1995年建成,2010年被康美药业全资收购。随着中医药全面的发展,“老药行”已经不能承载专业市场的正常运营需求,2013年11月,由康美药业斥资30亿元打造的以亳州市市花“芍花”为设计理念的国际现代化的中国·亳州康美中药材专业市场正式开业,“老药行”正式功成身退。
亳州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的故乡,正是由于一代名医的影响,才带动了亳州中医药的发展,在明清时期亳州就已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华佗,字元化,一名敷。他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寻求方药,走街串巷为人闻疾,他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在1600多年前,华佗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被称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开辟了中国体育医疗的先河。
华佗后来无辜被杀,让后人们感到惋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就有《惜华佗》 诗一首:“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人们纷纷建庙祭祀华佗,华祖庵就是这样的一座庙祠。它始建于唐宋,又称华佗庙、华佗纪念馆,现由庙祠、故居、古药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四个部分组成,是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A级旅游景区。
华祖庵是传统的“三厢两厅正堂屋"结构,以挑檐式建筑为主。山门前有双狮雄踞,进入庙祠内有东西两个配殿。东配殿现在是华佗纪念馆,馆名为郭沫若题写,但“佗”字写成了“陀”,有人说郭沫若是故意写的错字,解释此“陀”,一是“曼陀罗”,以纪念华佗发现麻沸散的主要药物曼陀罗,二是“阿弥陀佛”,因华佗治病救人无数,等同于佛门高人。西配殿院门匾额“得神者昌”,其中的“神”字也大有寓意。一指华佗是神医,二指人的精气神。
正殿上方悬有清代安徽巡抚朱圭题写的"燮理通微"的匾额。殿内金柱上有朱圭题写的楹联:"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功参地释佛菩提"。殿内供奉着雕塑大师钱绍武为华佗雕塑的铜像。殿宇肃穆庄严,神医塑像,热诚慈祥,倔强飘逸,神采奕奕。
穿过回廊来到华佗的故居“元化草堂”,元化草堂立于高台之上。东厢名“益寿轩”,西厢为“存珍斋”, 分别是华佗的药房和看病的地方,系挂着中国历代名医画像和其乡土别传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题词和绘画。整个院落回廊相接,松苍柏老,竹翠梅寒,与庙祠相映生辉。
绕过回廊进入古药园。被垂柳吊槐覆盖下的洗药池,是华佗当年洗涤药材的地方,池水晶莹绿泛,至善水榭与曲桥玉立其间。一片竹篱柴扉之间,就是药圃。华佗把野生的草药引入田间种植并在这里开辟药圃,大大提高了药材的产量。药圃内遍植芍药、牡丹、白菊、曼陀罗、射干、白术等名贵中药草及花卉,药圃流香,繁花争艳。神医阁、课徒馆、云路桥和诗壁诸景,掩映在碧水绿树间,古香古色,静谧而令人神荡,悠思千古。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在院落的最后端,是一座浅凹字型两层仿古水榭式建筑,沿袭了华祖庵古朴厚重的建筑风格。展厅包括中医药起源、中医药五千年发展史、华佗和他的中医药成果、中医药资源和亳州现代中医药文化发展现状五大主题。步入馆内,人们仿佛穿越于千年时空,漫览于万古药香,静感中医博大精深,俯首药圣济世青囊。
五禽戏
三、老子
涡河,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向东南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和安徽省亳州、涡阳、蒙城,于怀远县城附近注入淮河。有水就有了灵性,灵动的涡河静静地流淌着,她是亳州人的母亲河,不仅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养育了世世代代靠水而居的人们。当年曹丕随父回到故乡,沿着涡河岸边而行,在高树荫凉下徘徊,停马以鞭为笔,在地上写下了《临涡赋》:“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
涡河之滨有三个老子庙:河南省鹿邑县的上清宫、亳州城内的道德中宫、涡阳城北的下清宫。道德中宫,又名老祖殿、老子行宫,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历代祭祀老子的宫观。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亳州志》记载:汉桓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前来拜谒过老子庙祠。
老子,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末年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者,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号,宋真宗则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号。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文约义丰,被尊为“万经之王”。
道德中宫前有问礼巷,传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地。孔子高度评价了老子:“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此后,孔子还多次拜访请教过老子。
道德中宫现有山门3间,上题“道德中宫”四字,进入院落正面是“混元殿”,又称拜殿,因当年孔子曾称赞老子为龙,又名龙厅,殿奉太上老君,两侧分列灵宝大法师和张天师。东院有殿敬鲁班,门题“紫气东来”;西院有殿敬财神,门题“青牛西渡”。绕过前院是主殿“老祖殿”,两旁门柱有楹联:“道德本相生物我两忘称上善;情怀由一悟混元初判允三清。”内有老子塑像。东配殿为“南华殿”,西配殿为“希夷殿”。
道德中宫山门
混元殿
老祖殿
四、古道
曹操地下运兵古道,由谯望楼、建安文学馆和地下运兵道三部分组成。谯望楼是曹操运兵道的入口。史料记载: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现在的20多米高,主要功能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以及为修建运兵道做屏障等,是当时谯郡最高的建筑。南宋世人章甫曾登临后赋诗一首:“老大心虽懒,登临眼尚明。水流春后暖,楼迥晚来晴。翔集鸠无数,归飞雁一鸣。阑干成独倚,愁绝莫云平。” 现在的谯望楼是一座复建的仿汉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六层,地面楼层是建安文学馆,往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再往下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
曹操和他的文人们
时光隧道
运兵地道入口
谯望楼下的一块石碑上刻有汉代八分(隶书)体“衮雪”二字,气宇轩昂,字如其人,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现存的唯一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犹如滚动之雪浪,触景生情,遂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衮”即“衮衣”“衮冕”“衮龙袍”,是帝王的专用礼服;“雪”,则象征高洁和纯正。曹操题写“衮雪”二字,其实是在真实地反映他本人内心帝王的霸气和抱负,而这种意境和心态只能会意,不可言表,所以才把“滚”字少了三点水而写成“衮”字。
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 位于老城区地下,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呈"十"字形向东南西北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布局奥妙,变化多样;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长达八千余米。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地下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国家旅游景区。
据史书记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出奇制胜,曹操在家乡修建地下军事防御战道,即地下运兵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现存古地道,有土木结构,砖土结构,砖结构三种类型,有单行道、转弯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四种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至4米,最深7米,道内高度1.8米左右,道宽0.7米,道内转弯处均为“T”型,平行双道这两道相距2至3.5米,中间砌有方形传话孔。古地道内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设有猫耳洞、掩体、障碍券、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笼等附属设施,深深体现了曹操的谋略。
可爱的小兵俑
五、老街
亳州物华天宝,春秋时即为物产交流之地,唐宋时为贸易据点,明清已达鼎盛,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其中北关汇聚了全国10多个省和地区的33家商业会馆,如湖广会馆、河南会馆、山陕会馆(花戏楼)、江宁会馆等;有大小钱庄33家,如南京巷钱庄等,其他各类商店、栈、号、行、庄近千家,成了名副其实的 "小南京"。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有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的性质。因为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13年(1656年),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两朝共百余年多次扩建而成。是山西建筑和徽派建筑结合的典范,也是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结合的典范,以砖雕、木雕、铁旗杆“三绝”闻名于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国家旅游景区。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整面墙壁遍布各种立体浮雕,由水磨砖制成,全部手工雕琢,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场面宏大,虽然人物小如花生米粒,但是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结构严谨、线条圆润、题材丰富而又有内在联系,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为“三绝”之一。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组成《李娘娘住寒窑》《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戏曲故事和民间典故。
山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 直插云霄,是为花戏楼一绝。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旗杆上还有三层方斗风铃24只,迎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这对旗杆其铸造与竖立办法至今仍是个迷。
从正门进入,迎面就是坐北面南的大关帝庙正殿,与其对面的坐南面北的戏楼辅衬,两侧是供看戏饮筵用的坐楼,形成四合院。正殿高大宏伟,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在旁边大殿前的铁鼎旁还立着一只铁鹤,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公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铸造。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
鹤寿延年(鹤少了头和颈
资料提供:本刊记者 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