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8点, 中华诗词学会网校河北分校、河北省诗词协会网校开讲了2023年第一课。
本次课程由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网校副校长兼教务长张雷主持,河北省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网校常务副校长梁剑章亲临现场听课。课程由刘绍本教授主讲,徐将林教授担任助教,主题为《诗歌和散文--文学“双城记”》。
首先,刘绍本教授讲述了创作与“临帖”的关系。他抨击了当前文坛的一些乱象,指出文学应正本清源,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必须要把握基本特征。
接着刘教授提出,要认识诗文的本性特征。他回顾了孔子当年的教育,指出孔门四科,谓德行,谓文学,谓言语,谓政事。这是儒家的综合。他说,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班固《汉书》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是实录文学,而诗歌和散文都不是实录文学。
诗歌允许夸张,但不止于夸张,它还要“其文直”,即真情实感。他回顾了郭沫若《凤凰涅槃》中“火就是我,我就是火。火火火,我我我”的诗句,说这就像情感在爆发一样,唯有真情才最动人。散文也好,诗也好,必须真情实感,但不仅仅是真情实感。
刘教授把诗歌和散文进行了对比。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冰心老人说:“散文是湿地,诗歌却是河流。”托尔斯泰说:“诗歌是舞蹈,散文是散步。”有人说:“散文是夫妻,说的是柴米油盐;诗歌是情人,说的是莎士比亚和月亮。”清人吴乔《围炉诗话》:“诗与文,于米同出。文,炊而为饭;诗,酿而为酒。”这些美妙的对比,非常形象地说出了诗和散文的区别,给人印象深刻。
刘绍本教授还指出了创作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一是避免哲学化。诗不仅记录生活,还带我们走向远方。写诗靠的是形象,不要哲学化,写诗允许跳跃。
二是诗不能缺少意境的营造。他举了很多例子来阐述: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读着诗句眼前就会出现画面,这才是意境。他告诫我们,不要走到狭小的缺少意境的死胡同里,让人思而得之的东西太少。人们读了诗要能联想到很多很多的事情。别人想象不到的东西在笔下要变成实有意象。想象在诗歌中太重要了!他还举了孙犁老先生读诗的例子,孙犁先生午饭后不让任何人打扰他,要享受诗歌的意境。
三是要避免语言的贫乏。他举例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他说,铁凝去看杨绛,正在安装灯泡,非常危险,回去后写了篇文章,述说天花板上的黑手印。杨绛专门找铁凝更正,说是白手印。这就是细节,在诗歌和散文中,都应该高度重视。
刘教授还强调比喻也很重要。例如《王贵与李香香》中,“肠子想成皮条了, 脑子都想成核桃了”就非常形象生动。再比如,臧克家“天花板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种语言就极富有生命力。他还提出了起兴和对比的重要性。像臧克家《有的人》,对比就运用得很成功,给人印象深刻。
常务副会长梁剑章在课后总结时代表协会对刘绍本教授的主讲和徐将林教授的助教表示真诚的感谢!他说,诗歌和散文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使两大文学创作样式展示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作为诗词创作者,也应该适度学习散文,写作散文,把两种体裁有机地融合起来,以此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创造出新的靓丽。
刘绍本教授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1964年任教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几十年里,为本科生讲授《基础写作学》和《文体写作学》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文学批评学》等课程。新世纪以来,刘绍本教授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编》等书籍,发表论文评论200余篇。现为河北省写作学会会长、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他曾多次受邀在燕赵讲坛、冀图讲坛及众多高校、团体进行讲座,受到广泛欢迎与好评。
本次课程仍然采取线下(小型主会场,20多人)和线上(腾讯会议室,270余人)相结合的方式,网络点赞量突破1万次,取得圆满成功。
(王湛梅供稿)
推荐人:贾连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