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中国新闻杂志·赵汗青 天下时报网·刘欣华
“胸中有道义,再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这“道义”乃书家之灵魂。黄庭坚说的这句话,用来形容知名书画家侯辉玉的艺术生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在好友包东升和书法家张会银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安徽蚌埠市固镇县城西公园内王金秋女士开的“不语茶社”里,与正在京华学习的中国书协会员侯辉玉先生谈书法、聊国画,随着话题的深入渐渐就能透出他的艺术成就之路来。
固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书法之乡,虽然建县才55年,但著名的垓下却在境内辉煌了两千多年。因为刘邦在这里打败了项羽,从此有了汉朝,有了汉族、汉人、汉子、老汉、和汉服、汉文化。而近年来,固镇书法的兴起,成了固镇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书法艺术在这个小县中独领风骚,其中有中书协会员10余人,另有7人具备中书协一次条件,可谓是书家云集。浓厚的书法艺术之风融入固镇人骨子里化作了文化血脉。如今,各种书法班、绘画班满城皆有,县展览馆、不语茶社也常作为书画展览场所。这其中的佼佼者、生于淮北长于固镇的侯辉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汲取营养与书法结缘的。
辉玉幼年在浙江金华读小学时,就喜爱上了书画并常练习。1980年迁入固镇,后考入了固镇二中,毕业后曾多次到宿县(今宿州)拜访享誉江淮的书法名家李百忍和孟繁青二先生,深受先生耳濡目染之惠。工作后又跟随蚌埠市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学者杨士林先生学习书画。2003又入浙江大学汪永江教授工作室学习。
老师们的学识、境界与情怀,进一步拓宽了辉玉的视野,在习书的同时,也养成了严谨的学风、深厚的学养和高雅的情怀,逐步登堂入室,成为书界翘楚。正如苏东坡所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笔势峥嵘,辞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有位书法理论家称:辉玉书法各体皆擅,其书取碑帖融合,以碑为体,以帖为用,求其书卷意味。其书法风格雅正、清剛、古拙、厚重,蕴含着一种文人气息。
辉玉认为,书法既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同时又是最为依赖文化素养的艺术,孔老夫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历代文学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必然是文学家。所以,多读书是每一位习书学画者的必修课。
2007年辉玉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
近年来,辉玉的作品入展入选有: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扇面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手卷书法大展、西泠印社首届楹联书法大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全国书法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平复帖"杯国际书法大赛、“观音山”杯书法艺术大展、“贞元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大赛、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为“辽宁青年”杂志、“天下时报”网题字等······
2013年,辉玉北上京城,走进了中国国家画院,他要圆他的画家梦。在诸多老师中,选择了梅墨生先生。他喜欢梅老师作品的空灵、清幽、禅意,这符合他的性格和艺术追求。
要想和梅墨生学画不容易,辉玉说,梅先生的门坎不高,进去却很难。但辉玉却以自身的才华和勤奋的精神,博得了梅先生的认可,成为入门弟子。辉玉并未因此而招摇,只是虚心虔诚随先生研究学习的画艺。
辉玉在艺术上的要求非常严格,很长的一个时期,专心学习传统中国画的章法、造型、笔墨、设色。他遵照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教诲,力求自家面目。
辉玉的画,笔有笔法,墨有墨法,甚至从画面中一笔一墨的巧拙就能看出他的艺术修养和功力。正所谓有笔有墨谓之画,笔墨是国画最重要的表现手段,离开了笔墨,便不可能称其为中国画了。辉玉之所以注重笔墨,是中国画的线条既可表意,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正如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辉玉说,细心的人仔细琢磨是不难领会的,至于疏密、聚散、动静、虚实等等,只起丰富主体的效果。通过写意国画的学习在培养技法能力,理解笔墨语言的同时,加深传统绘画精神的理解与兴趣“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在画中追求神似气韵,注重于神,神气表现出来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
辉玉画花鸟画并不是对花鸟的单纯描绘,而是借助于花鸟的描绘,表现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被描绘的对象只是抒情达意的载体,使他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的神韵气氛交融在一起,他的画中线条透着灵气,曲,直,轻,重,奇险率意、变幻灵动、收放有致、欹正相生、清新飘逸、苍劲有力。
辉玉每画一幅作品并不是随意布势,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斟酌后下笔的,其作品看似不衫不履、实则方圆兼备、纵横洒脱,或曲或直,刚柔相济,或重或轻,提按分明,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看着舒服。耐看,好看。辉玉说绘画和书法是相通的有画意有笔意,相辅相成!
这些年,辉玉经历了许多,但无论是苦是甜,他都一直未曾泯灭过艺术信念,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乐观与豁达,善良与真诚,以及艺术的品位和情操。
作者简介:
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记者、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时报》网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宿州市侨联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自1995年起:先后任某市中学校长、美国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园明圆、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