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史今今中元节缉说
悉悉中国传统节,古今承继,多多、多多。中元节民间俗称七月半、七月十四、吉祥月、施孤、斋孤…。“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又被称“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之说。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类型为传统节日。流行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起源祖先信仰、秋尝祭祖。节日意义敬祖尽孝。节日习俗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
悉悉渊源:中元节,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数字复生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而”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典典道理。“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是说,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们的感情有“七情”、色彩“七色”、音乐“七音”、诗歌“七律”、人体“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此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之为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且内涵融合的中元节。农历七月报恩月,在佛教里则有禅七、净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无限——“七”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依照佛教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是僧徒功德圆满的日子,佛弟子在当天,举行“盂兰盆法会”。据《大藏经》的记载,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这节日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七”,在我国的数字当中,是一个奇数:七巧、七星、七彩、七律;而且《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然而,长久以来,我国的一些地方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因为以讹传讹,于是有一些地方把七月认为是一个“诸事不宜”的月份,例如七月不可出门、不可开刀、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等。《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节期定在七月十五日。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可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即:三俗合一。一般认为,中元节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这节日是三俗合一节日。
悉悉风俗:国内外说。
一一 曰中国节 习俗:中元节“庙普”,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田梗挂五色纸。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纸灯称“度孤”。
△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在屋内边走过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闽南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一一曰中元节荷叶灯:
△广东:在华南地区七月十四有祭祀的传统,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广东人称为“七月十四”。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港澳地区中元习俗与广东一致。
△广西: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祭祖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在广西,七月十四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酒菜是必须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明清年间,老上海在每年的清明日、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都会举行祭坛会,有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老上海俗称其为“三巡会”。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民间相传,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门关大开之日。阎王会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烟食。七月也称为鬼月,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湖南: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后合家聚筵。节日可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任一天进行。
一一曰 国外的习俗:
△泰国水灯节。农历七月十五当天,泰国会举办水灯节,居民们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日本:盂兰盆节源于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称“お盆”(おぼん,音:O-bon)。在城市,庆祝活动通常在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在农村则在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节日开始时人们扫墓,十三日迎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别。此外,还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活动中,人们会聚集跳一种名为“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Para舞。盂兰盆节是日本的重要节日,仅次于元旦,企业和公司一般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许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会选择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大都市如东京、大阪街道会显得冷清,似中国清明节。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是朝鲜的传统节日,融合了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的元素,并发展出朝鲜特色。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相比,朝鲜的中元节更注重庆祝秋季农夫的丰收,祭祖和祀亡魂等仪式是次要的。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七月半除了传统的祭祖普渡等习俗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主要是为了娱乐鬼魂。歌台通常是在空地上搭建的临时舞台,配备音响设备和灯光装饰。观众席前排的椅子通常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表演安排在夜晚,内容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元节也称为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和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类似新加坡华人的歌台文化,一般与新加坡的习俗大同小异。
悉悉活动。之一,中元普渡;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节日习俗包括:祭祖;之二,中元节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之三烧纸。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之四焚香燃炮:每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之五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之六祈丰收: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地上,这我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之七吃鸭:很多地方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之八跳天灯:广西一带在七月半有跳天灯习俗。旧时跳天灯活动多是一些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的迷信活动,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跳天灯一般在村头较平坦的场地上进行,72个小碗装上豆油,分别排成9行,按前后左右相距0.8一l米的距离置灯并点燃,跳灯的人头戴面具,手持木鱼、小鼓、锣钹等乐器,亦有手持挂纸花条木棍者。开头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每行灯中穿来跳去,到行角转弯处,每人都要做一些亮相的跳步转弯动作,并吹打各自手中所持的乐器及道具。夜间观跳天灯的场面,宛如长龙在星光中舞动。之九放焰口: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之八河灯度孤:即中元节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节放河灯,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如今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的天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悉悉禁忌:一忌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二忌夜游,八字轻的人尽量不要夜游。三忌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四忌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鬼魂的食物。五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忌乱踩。
悉悉意义:在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中,中元节,无论作为一个节日还是文化现象,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远的意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如期而至,这一节日被认为是祭祀亡灵的日子,旨在缅怀逝去的亲人,同时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思考与中元节的文化意义。由此说来,中元节不仅是对逝者的追忆和祭祀,更对生命的深刻反思。首先,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核心价值观。无论是祭祀还是普渡,都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怀念和敬仰。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也促进对家庭传统传承;其次,中元节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警醒。大家通过祭祀亡灵,提醒自己珍惜当下,努力活好每一天。这种意识的培养,对于个人成长和家庭和谐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占位时代,在现代社会,中元节虽然仍旧保留了传统的祭祀习俗,但其形式和意义已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节日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中元节的庆祝方式不仅限于传统的祭祀,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在这个节日里通过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而这种反思与成长的过程,有助于个人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提升生活的质量。由是说来,中元节的意义远超过简单的祭祀活动。在现代社会,这一传统节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生活,促进家庭和谐、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元节的核心价值观——孝敬、反思和珍惜,都将继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年当中元节来临时不仅是在延续一个传统,更是在思考生活的意义,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发展。这节日值得珍惜和传承。附小诗文:
《中元说》齐结存
△岁岁中元
清秋十五行祭奠,
思渚翩翩紫蝶旋。
纸钱焚处云烟起。
百善传扬孝为天。
秋风秋雨秋叶黄,
驾鹤西去梦祈常。
一年一度中元节,
古今元缘循秩章。
△时实中元
华夏中元薪火圣,
子孙祭祖诉真情。
育童赡老恩须报,
连代强国旭日腾。
感恩祭祖缘梦圆,
奥运丝路赞声全。
欢颜理事乐趣饴,
中元祥和敬先贤。
△渊远中元
岁岁中元奉祖先,
品正家风世代传。
今添坟冢三锹土,
久绕残碑一缕烟。
“孟兰盆节”三俗一,
入编非遗百科释。
先秦起始秋祭尝,
易经七数古今迄。
△甲辰中元
族戚归家似新年,
托魂善梦祭祖先。
残暑嫩凉兰秋季,
清风澍雨霁月圆。
椿萱追忆寻旧事,
儿女寄将谱新篇。
地府人间阴阳界,
恩情永续敢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