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热点聚焦

写在2020年11月8日第21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2020-10-27 10:57:35 来源: 中国新闻杂志社 作者: 袁瑛 魏岳江
摘要: 中国战地女记者以笔为枪:传递战争真相、记录英雄事迹--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袁瑛 魏岳江 摘要:透过每一场战争的硝烟,我们不仅能在

 袁瑛  魏岳江

中国战地女记者以笔为枪:
传递战争真相、记录英雄事迹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摘要透过每一场战争的硝烟,我们不仅能在电影电视屏幕中看到两军对垒博弈的交战态势,而且还能看到战地记者在前线报道战争新闻的身影。纪录片《二战启示录》中有几个镜头至今难以忘怀,那就是战地女记者冲锋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用一个个镜头、一卷卷胶片为后人记录了战争残酷瞬间和战场事实真相。
关键词战火硝烟;战地玫瑰;女记者
2020年11月8日,是第21个中国记者节。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11月8日,我国新闻工作者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当时未明确具体日期是那一天,所以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工作者一直未过记者节。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一部战地记者的历史,就是一部让世人难以忘记的新闻史
 
战地记者,是指专门从事战地新闻采访与报道的记者,分为随军记者和独立记者两类。
战地报道则专指战地记者根据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战地现场报道,它有别于战争新闻。
一部战地记者的历史,就是一部让世人难以忘记的新闻史,也是一部记录战争硝烟的战争史。战地记者通常坚持时间就是效率的原则,要求及时、客观和公正地将战争新闻第一时间宣传报道出去。正是由于他们从危险现场发出的新闻报道,人们才能了解战争的真相,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更深刻地体会和平的弥足珍贵。
回顾历史,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此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而战地记者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19世纪初,欧洲诞生了战地记者。从1854年2月,英国《泰晤士报》威廉·拉塞尔随英国远征军去马耳他,成为世界上第一名职业战地记者时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越来越多的记者融入到战争中,以他们手中的笔、颈前的镜头、战后的回忆录,铭记炮火纷飞、对抗激烈、仇恨血腥、残酷无情,以及在这些中间不灭的希望、和平……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
双方谈判代表团用中国女记者报道事实揭露美方阴谋
 
中国俗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然而,中国女记者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中并未远离战争,而是走出了一条“模仿、解放、觉醒、突破”的发展道路。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
70年前,新华社作为唯一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建立分支机构的国内新闻单位,共派出100多位记者、编辑及工作人员赴朝作战,他们当中有不少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记者,用他们的笔记录报道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其中,有7位新华社新闻工作者永远留在异国的土地上,有近百名记者、编辑和报务、机要人员获得了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三级国旗勋章和军功奖章。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1年和1952年两年中,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共向总社发回消息、通讯、述评约1000篇,平均每月发稿40多篇。如今,在新华社社史馆二楼的展厅里,还摆放着当年电文的手写原稿,战地记者的笔记本、记者证,以及获得的各种军功奖章,还有战场上用过的电文发报机……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战俘遣返问题一度成为敌我双方斗争的焦点。曾参加过遣俘报道的高向明,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为数不多的几位女记者之一。她曾接受采访说,美方在谈判桌上谎称朝中战俘“拒绝遣返”,要求实行所谓的“自由遣返”,实际上是要用残暴手段扣留大批志愿军战俘。为了揭穿敌人的阴谋,高向明和记者王殊采写了反映中朝战俘在战俘营中为反对美方迫害扣留而进行坚决斗争的《美国将军的供状》和《虎口余生》等通讯,同敌人的虚假宣传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来,双方谈判代表团用报道中提到的事实在会议上大力揭露美方强迫扣留我战俘的阴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儿女迅猛觉醒。毛泽东七绝·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局限性,中国女战地记者还处于萌芽发展时期,她们并没有直接以女性的身份出现在战争中,而只能以模仿男性的方式来报道战争。据资料介绍,晋冀鲁豫分社女记者曾克,当时已经是孩子的母亲,且身体十分虚弱,组织研究决定不让她随军南征,可是她坚决请缨,经刘伯承、邓小平特批,终于加入参战部队。
戈扬,她是一位既拿笔杆又拿枪杆的女战士,为抗战胜利撰写了大量鲜活报道。而拿枪的战地女记者只是当地一个缩影,并非只有她自己。1937年10月,八路军战地记者团在延安正式成立。10月中旬,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召开会议,重点讨论时局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指导方针等问题。10月2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负责牵头筹办的国际新闻社在长沙正式成立。1938年黄薇访问延安时,因被这里抗日精神所吸引,产生留在延安学习的想法,但毛泽东同志鼓励她继续当记者,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抗日精神。基于这种鼓励,她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选择了更利于革命事业发展的新闻工作,从此中国首次出现了战地女记者的身影。
1940年1月22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召开第三次会议。2月7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向全国通电,反对“日汪密约”。3月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太行分会出版会刊《记者通讯》。3月3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举行报告会,邀请来自华北抗日前线的记者刘白羽作专题报告,传达战地新闻工作具体要求。3月11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7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总会电告晋察冀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冀南、山东、延安等分会,决定成立总会北方办事处,具体负责长江以北敌后区域及陕甘宁边区新闻记者学会的工作。
1941年1月1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派记者到抗日前线129师386旅进行战地采访,受到陈赓旅长亲切接见。1942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及《解放日报》社长博古在杨家岭召开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就新闻工作发表重要讲话。5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北方办事处主任、《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等50多名编辑、记者和报社工作人员牺牲、失踪或被俘。10月10日,国际新闻界朋友、德国著名记者希伯在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反扫荡中不幸牺牲。至此,中国女记者接过男记者的接力棒,带着对男性不服输的勇气,在战地采访中自然而然地向男性看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给了她们从事战地新闻工作的勇气和动力,同时战争也成就了她们爱国梦。
在这种同男性记者竞争模仿中,她们有时为抢第一首新闻、拍第一张图片,难免会遭到敌人袭击,甚至于牺牲。1943年5月4日,山东省各界沉痛追悼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山东分会会长、《大众日报》社长李竹如同志在战斗中牺牲。1944年6月9日,苏北新闻界举行联席会议,决议加强战地报道工作。此后,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抵达延安。1945年6月24日,华北新闻界通电,建议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6月28日至7月10日,陕甘宁边区、晋绥解放区、晋察冀边区、太行区等地新闻界和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延安分会、晋察冀分会、晋绥分会、太行山分会均复电,表示赞同成立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7月12日 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委会在延安成立。
抗战时期《星洲日报》的特派记者、爱国华侨黄薇,她作为武汉记者团中惟一的女性在徐州前线战地采访时,为了战地采访便利,而且不被人发现她是女的,她断然把头发剪短,把衣裙换上军装,变成了一个战士,堪称抗日前线的“花木兰”。
中国战地记者萧乾,1939年8月31日奔赴战火洗礼的欧洲战场。1949年9月,德国空军狂轰乱炸伦敦时,萧乾用手中笔把战时伦敦的被炸场景记录下来,展示出来,成了那个时候国内读者了解欧洲战况和战时英国的一个窗口。
胡济邦,她是苏德战场上唯一持有外交官护照的中国女记者的佼佼者。据说,她跟苏联元帅斯大林在一起时说俄语,跟美国总统罗斯福、杜鲁门,英国首相张伯伦、丘吉尔在一起时说英语,跟法国总统戴高乐说法语。她还用流利的匈牙利语采访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匈牙利总书记卡达尔。同时,她还会日语、拉丁语……在苏德战场上,胡济邦真实地记录下许多战时的实况。1943年,胡济邦在去斯大林格勒路上,亲眼目睹城市被德军炸成一片废墟……胡济邦于1945年5月9日在二战胜利之际写下了《庆祝全民胜利中的莫斯科》的文章,再一次唤起二战的记忆。
战地记者忠于职责,追逐新闻,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许战地报道会有流血和牺牲,但是战地女记者也向男记者看齐,更爱记者的使命和崇高的职业。她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采写的战地现场新闻或目击新闻就是战地报道。“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女记者永远的格言。时至今日,战地女记者以惊人的勇气、毅力和卓越的表现,在近年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争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顶起战地记者半边天。
 参考文献:
1. 魏岳,献给那些为二战胜利而献身的“战地玫瑰” 从二战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女记者,《新闻研究》,2015年第5期
2.军言,二战记者重返中国,《军事记者》,2011(12),第44-47页
3、魏岳江战地记者: 危险而又难干的行当职业,《环球军事,2005年第22期
4.强晓玲、张博令,保家卫国笔为枪: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新华社记者,《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2020-10-23

热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