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领悟、体悟、珍悟、心悟
——对“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的学习心得
作者 北京 齐结存
笔者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沭浴着党的雨露阳光成人成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步入特种兵机动营,一九六九年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学习与践行毛泽东思想,多次参加毛泽东主席诞辰日庆祝,自去年以来,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时的讲活精神,铭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一代伟人。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始终奉行人民利益至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带领我们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有今天、国有今天,联系胜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放量未来美起来的,发展变化,守正创新、立破共攻,日子越好、人民越幸福,党和国家越强大,深深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感悟: 人民至上,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换言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事实告诉人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工作时间有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自成立以来,我们的党就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与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动摇,始终不渝。这是因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中国人民的心。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殊阶层利益。如一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路走来,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个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依靠人民创造新历史的伟业。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的道路上,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以不变迎万变,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尽知尽真尽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制度,健全体系,强化服务,兜牢民生底线,惠及全民、富裕共同、实质进展,巩固全国各民族、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磅礴力量。就是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充分认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向全面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的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现代化不仅仅要看纸上的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锚定人民对美好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的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一、如一,执一、同一,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民为改造与创造世界的伟大,以党的目标与方向与人民同心同德,带领人民,实践人民是江山,人民是靠山的理论理念与理想信念,劲书革命创举,构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光荣、正确,光耀全球,造福人类,竞步大同。
领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
翻阅近代史知史悉史: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民生活极端困苦。面对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人民苦痛,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踏上了探索爱国救民的真理之路。
——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中国青年爱国救民。毛泽东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底层人民的关心。早在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到东山学堂读书时,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向父亲表明了他求真知、救国家的宏愿。报考东山学堂时,他在试题《言志》中,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得到了校长李元甫的大加赞赏:“今天我们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材!”他写的《救国图存论》《宋襄公论》等作文,立意高远,见解精辟,令人折服。1913年,毛泽东来到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翌年合并至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毛泽东认为不先考虑国计民生的志向不是立“真志”。所谓“真志”必须是为救国而学,而求真理。他在写给老师黎锦熙的信中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表明自己的志向是“欲动天下”,并认为“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意思是不仅要有强壮的体魄,更要有社会斗争精神。这滋养着他“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少年毛泽东已经表现出斗争精神,这在表面上是与老师之争、与父亲之争,实质上是对封建伦理的抗争,是为自由人格而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斗争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学校内外的反袁斗争、反校长张干的“学潮”与护校斗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希望“来日之中国,艰难百倍于昔,非有奇杰不足言救济”。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还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斗争,领导学友会活动,组织新民学会,主办工人夜校,进行农村调查,努力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先后放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和改造中国的社会理想,使青年毛泽东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和判断这些理论能否正确地解释社会历史。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随着毛泽东的思想和世界观发生转变,他从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角度,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的著名论断,较早把马克思主义与将要建立的中国共产党联系起来。就在1941年,毛泽东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指出:“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为家长社会、封建社会以至于今日之国家,无不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阶级斗争的演进。巴黎公社便是工人阶级第一次起来打倒统治阶级的政治的经济的革命。我们向来读中国史,不注意阶级斗争的事实,其实四千多年的中国史,何尝不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呢?”具体分析了历代农民起义,指出它们都是阶级斗争的具体体现,从而肯定了人类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中国社会也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毛泽东在建党至大革命期间,自觉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观察整个中国的革命问题。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说:“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国外帝国主义之惟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这里的“农村封建阶级”指的是封建生产关系,它们构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经济基础。
——确立“为人民服务”政治立场。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毛泽东就始终重视农民群众的力量。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概念,充分反映了他亲民爱民的执政理念。更是关注农民阶级力量问题,创造性的提出农民是中国革命队伍中最大的组成力量。遍及全国的五卅运动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他实现了由过去注重工人运动到注重研究农民问题的转变。在广州第六届农所讲授《农民问题》时提出“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这一论断,并从人口数、生产力、革命力量、革命目的和历史教训等方面予以论证。同年,在公开发表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外而帝国主义内而统治阶级,对于其地压迫榨取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但是他们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主要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即“全靠那封建地主阶级给他们以死力的拥护,否则无法行其榨”。“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而当时“中国人口四万万,农民占百分之八十,当有三万万二千万以上。在人口看,我们就不能否认农民问题在中国国民革命中的重要”。也就是说,农民能否被动员与组织起来,关系着整个革命的命运与成败。中国革命农民问题中心论,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结晶。此时毛泽东关于农民革命问题的思考,深刻反映中国革命特点,也说明其思想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他充分发挥历史主动,开创中国式革命道路起点。1925年,国民党反苏反共言论甚嚣尘上时,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问题》,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当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未能觉察形势,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时,1927年毛泽东毅然深入湖南农村进行考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著作。毛泽东关于农民运动的光辉思想冲破了陈独秀等右倾机会主义者的阻挠和压制,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推动着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更加猛烈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同志带领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所在。“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党的领导下,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还确立了群众史观,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起草的《中国国民党之反奉战争宣传大纲》指出:“被压迫的中国全体民众,乃一切中国问题的主宰。此次反奉战争,人民应该是总指挥。人民应该赶快组织起来,主持这次反奉大运动。”充分说明他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他还强调搞革命必须依靠群众,建党至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表明,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国革命形势,正确区分敌、我、友,从而初步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规律。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建党后,毛泽东工作重心经历了由工人运动,经国共合作,而逐渐向农民运动转移的过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就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光辉理论,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了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体悟:毛泽东思想创立、踏遍青山人未老。
伟大实践,伟大斗争,伟大探索,伟大结合,突出彰示着伟人的伟略胸襟与胸怀,高瞻远瞩,独具特色独领风骚。
——建立新中国。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探索了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的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革命性锻造中不断走向成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创建先进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与中国具体的环境相结合。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历史的事实证实,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
——创立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不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的建设理论的奠基人。他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的关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着重强调要从思想上建党,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概括形成了党的“三大作风”,成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在中央苏区和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建立人民民主主义的制度,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考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积极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强调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高度警惕并着力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坚决惩治腐败,等等,积累了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初步经验;亲自领导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体系,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并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工作。他规定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确立了政治建军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执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形成了一套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系统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的人民军队,成为忠诚于党、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成为完全彻底为中国人民奋斗的子弟兵,是保证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国防巩固的坚强柱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时间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的第一次飞跃。
珍悟: 破浪前行奋楫深耕、风景这边独好。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由于中国是在极为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
——改革开放富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坚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开创民族复兴创伟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各国现代化。坚定的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构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给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树立世界眼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思想不断转化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党的理论创新的思想文化资源,从毛泽东思想第一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到我们今天的“两个结合“的提出,站在全球文明的高度,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高质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心悟:人民就是江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书记在2024新年贺词指出“人民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最大依靠。”新中国75年建设发展史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壮举,从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中心论,坚持人民是创造历史根本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一脉相承。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端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毛泽东思想的信念。认真的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改革一切阻碍人民群众利益、有害社会进步的东西。巩固与坚持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恢复相关法律,严肃党规国法军纪,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坚定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是由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道路,着力深层次解决住房、就医、上学、养老等问题。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享有话语权和建议权。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落在实处。坚持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理论方向。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推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工作的重心,是出发点与归宿,是伟大的党的伟大实践的写真与不懈的追逐探究的主题,是赶考路上的永恒课题,是建党建国建军,爱民为民福民的根本,是建设现代化中国、构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方向。不管风吹浪打,不管世情党情国情民情多么错综复杂,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解放,为伟业的达成,为构建推进人类命民共同体必铭必共识,并成为改造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指导思想与伟大实践。(责编 陈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