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从“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到向航天强国迈进走过的光辉历程
魏岳江 魏庆
内容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是强国梦、强军梦,也是航天梦、海洋梦……从古代“后羿射日”到现代“两弹一星”再到新时代“嫦娥奔月”“太空航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关键词:航天精神;航天强国;发展历程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于北京时间10月30日11时00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10月30日12时51分,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实现“太空会师”。
十九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组成。其中,王浩泽入选前是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也将是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按计划,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2025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11月4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北斗泽沐八方,嫦娥飞天揽月,天问造访火星,天和筑梦天河,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祝融遨游星辰探火,梦天逐梦太空,神舟十五号圆梦开启“中国空间站时间”……这些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真是令人万般欣慰!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苦苦追赶到挺起中华民族脊梁,是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斗,接续攻关、接续探索、接续创新,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中,锻造培育了伟大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蕴含深厚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新时代篇章,是激发实现航天梦、正向航天强国迈进的磅礴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测控精神……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频频提及这些精神,为中国航天人点赞!
一、从“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到“两弹一星”,老一辈航天人在荒无人烟沙漠上点燃了航天梦的星星之火
在中国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而且距今几千年前就曾涌现出利用躬箭射月的无数英雄。
1961年4月,苏联航天员乘坐“东方一号”飞船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同年5月5日,美国航天员乘坐“自由7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15分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太空人。
毛泽东同志得知后曾为之感慨:我们怎么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把一颗土豆送上太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太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面临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下,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抱,包括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等人。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让载人航天发射场在大漠戈壁之中拔地而起,载人航天工程从这里启航。
《我和我的祖国》电影中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在确定建设一座载人航天发射场方案后,第一代航天人立即前往素有“地狱”别称的巴丹吉林沙漠,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就地搭起一顶顶帐篷,支起一个个锅灶,立即投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中,出乎意料在亘古荒凉的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建起新中国第一座航天发射场;一个是一次氢弹试验失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查明原因、汲取教训,穿着防护服在爆炸核心区内冒着遭核辐射侵袭身体的危险查看究竟,活生生再现他老人家不怕辐射牺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自己钻研的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让世界刮目相看。
从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刻起,中国航天事业拉开进入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走出一条完全没有人走过的路,点燃了中国航天梦的星星之火。
二、从神舟系列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变为最真的航天梦
载人航天工程被视为当今世界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制定了“三步走”战略规划:——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在历经7年的艰辛岁月中,一批又一批的航天人为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砥砺奋进。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
载人航天工程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它具有工作环境特殊、职业技能高度复杂、飞行任务艰巨等特点。载人航天活动不仅要有飞船,还要有航天员,两者缺一不了。否则,就不是载人航天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胸怀强国梦、矢志强军梦、献身航天梦,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一英雄的群体,也在一次次拼搏、一次次超越中刷新着中国人探索未知的高度。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用时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在人类“走出地球”的漫漫征途中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最真的梦。
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启了难度系数更高的神舟六号之旅,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让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亮丽色彩。2013年6月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最高讲台”,用一堂生动的“太空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2016年,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完成中国第一次太空中期驻留,叩开中国空间站新时代的大门……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九号,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空间站时间”正式开启的国家,离不开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离不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师王永志、神舟飞船总师戚发轫、火箭系统总师刘竹生等第二代专家,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这一英雄群体。
如果说,载人航天是塔尖上的事业,那么“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就是支撑中国航天人勇敢攀登的天梯。
三、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到建成“太空航母”,中国航天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在宇宙空间中不断创新,中国空间站才能在太空中安家落户。
1992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中国空间站,是一个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在轨组装成的载人空间站,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与应用的能力。其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
中国空间站建设经历以下发展阶段:从2003年10月16日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到2011年9月29成功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开启中国空间站的大门,再到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正式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从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质量达22.5吨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到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再到2022年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2022年11月12日空间站建成前的最后一艘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穿云破雾起航,到2022年11月29日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再到2022年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直至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八号乘组已经在轨将近5个月了,按照计划,他们将在下个月返回地球。
在历时20多年里,我国的航天事业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从“一颗土豆也送不上天”到建成“太空航母”,实现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性提高,科研事业和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全局性提升。
当明亮的中国空间站划过上空,我们在感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速发展的同时,更由衷敬佩那些为工程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航天人。可以说,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是托起中国飞天梦的磅礴力量,是保证中国航天事业永远年轻有力、蓬勃发展的精神密码。
历经三代航天人接力奔跑,“中国空间站时间”正式开启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重要合作平台,将在太空用科技实力展现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大国自信与强国担当!一场场更加艰辛的跋涉也由此开始,第三代航天人正加速奔跑去完成属于自己的这一棒接力赛。
四、中国实施探月工程,圆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千年华夏飞天梦,廿载嫦娥揽月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20年来,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千百年来,人类望月抒怀,看到的只是月亮的正面。月亮始终背对我们的那一面,神秘而古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全世界100多次月球探测,实现10次月球正面采样返回。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自2004年启动实施,中国探月工程步步衔接、接续跨越、连战连捷: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2010年至2012年,嫦娥二号实现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日地拉格朗日L2点科学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飞掠探测;
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
2019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着陆巡视探测,突破月背着陆这一世界难题;
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研究发现的“最年轻”1731克月球样品;
2024年,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带回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都要会见任务参研参试人员,向他们表示祝贺和慰问,对中国探月工程提出期望和要求,中国探月“朋友圈”不断扩大。
嫦娥六号搭载来自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台国际科学载荷;嫦娥七号任务已遴选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2024年5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司司长霍拉—迈尼在实地观摩嫦娥六号发射后,对中国探月航天器搭载各国载荷所体现的国际合作精神表示赞赏,期待中国为人类外空探索作出更大贡献。
202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时表示,中方欢迎各方“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场合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合作。目前,已有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40余个国际机构与中国签署相关合作协议。
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空,推动航天技术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新时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 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探月梦感召着新时代的奋进者。2024年9月1日,全国中小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玄武岩“织就”的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的画面,让同学们“燃起来”。
梦想的高度,决定着前行的速度。
对于前无古人的中国探月,有多少星辰大海,就有多少百折不挠。
对于矢志复兴的中华儿女,有多少困难、挑战,就有多少激情和力量!
航天强国在召唤,探索创新无句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参考文献:
1、魏庆:百年大党航天强国:中国航天梦值得世界去做,2024年9月23日,中红网
2、魏庆:写在4.24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50周年,024年9月23日,中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