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媒体曝光(网络举报)就解决问题发生重在枝叶总关情
群众(职工)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听有人这样说:有些诉求(问题),群众(职工)反映多次无果,再逐级向上级反映又被返回原单位处理还未解决,但是当媒体一曝光、舆情一发酵,相关单位立马高度重视,没几天就解决了。
其实,这样说法具有片面性。媒体(尤其是商业传统媒体)曝光,的却为解决问题提供加速度,但绝非万能钥匙,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日常解决问题的渠道。
从2024年7月江西省万年县一名退休教师通过网络实名举报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一位在读博士生通过微博举报两则案例来看,网络举报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维权与监督方式。当个人或者群体面临不公时,涉事单位敷衍拖延就是不办,其利益一时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自然通过网络举报来表达其诉求的途径。
虽然媒体曝光(网络举报)会吸引网民眼球,某一件事很容易获得集中而广泛的关注,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但是,2022年12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题为“八项规定十周年 | 监督下沉 守护民生”文章称:十年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回应人民期盼,深得党心民心。中央纪委连续十年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开展民意调查,2022年调查结果显示,97.4%的群众认为全面从严治党卓有成效,比2012年提高了22.4%。这份厚重“民生答卷”的背后,是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聚焦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下大气力整治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的生动实践。同时,从查处案件情况看,滋生“微腐败”的土壤尚未彻底铲除,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仍时有发生,一些“苍蝇”嗡嗡乱飞、蚂蚁也倾巢出动,仍未彻底肃清。
媒体监督,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就社会监督而言,舆论监督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方式。就社会治理而言,“曝光-关注-重视-解决”的链条本身也是正向的。
如今移动新媒体时代,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屏不离眼、终端随人走手机随时看,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每个人都是小喇叭、都是小记者,面对媒体(包括自媒体)的曝光,应当回归法制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二十大报告再释反腐强音: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基于此,各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群众(职工)反映的问题放在心上,及时解决,切勿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等到“拖大拖炸拖爆”出现舆情甚至于发酵再搞特事特办。
既然舆情因事情而起,只有实际解决问题才是对舆情最好的回应。各级对涉事舆情不能一味“封堵删”,而应立刻与当事人直接沟通,及时化解矛盾,公布结果。否则,采取“封堵删”,没有从根本上把问题解决好,结果会导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甚至还会引发更大的舆情。要把“应对舆情”与“解决事情”紧密结合起来,弄清楚舆情产生的根源所在,对能够解决的事情马上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说明原因,做到想群众(职工)之所想、急群众(职工)之所急、解群众(职工)之所难。
避免网络举报发生,功夫下在平时。在日常工作中,要习惯于在网络监督下开展工作,加强信息公开发布,做好重大政策举措舆论评估,及时回应群众意见要求和合理诉求,切实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消除舆情滋生的土壤。
当舆情发生时,要做好舆情分析研判,及时准确发声,坦诚平等沟通,有效引导舆论,防止把网络举报被别有用心者为了赚流量将其演变成“网暴”风波。2006年,网民自发的舆论监督逐渐形成规模。那一年,“女子高跟鞋虐猫”事件、人肉搜索引发的“铜须门”事件引发较大反响,自此以弘扬真善美等社会议题为主的网络舆论监督开始兴起。2007年,随着“天价烟”局长事件被曝出和中国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的开通,舆论监督开始深入公权力领域。
时下,流量时代防止以网络曝光之名行赚取流量之实。以成都太古里“牵手门”为例,事件发生后,话题不断发酵且画风逐渐跑偏。这就警示我们,一旦“曝光有力量、揭丑有流量”的模式被心术不正者利用,舆论监督也可能走向另一面。所以,对任何非正义的“网曝”和“网暴”都要坚决抵制。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0年新年贺词中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无论党员还是非党员,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