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县木塔揭秘
章弘,直隶宛平(现河北省宛平县)人。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起,任应州知州,历时8年。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官呢?在应县,多少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州官章弘是个很有学问的阴阳先生,他早就看出应州这个地方宝塔高耸、人杰地灵,不以为喜,反生妒意于是,他千方百计施行邪术,破坏了应州的风水,使应州这个地方再也出不了人才。即使是有点头脑的,也只能是拿起刷子当画匠,不会提笔作文章。从此,应州人与仕途无缘。章弘破坏风水的举动,被当地士绅发觉了,激起应州人的公愤,再加上他一贯赋税繁重,早令人不满。于是就发生了“联名上告”,指控他贪赃枉法。章离任临走时,还被人们摘去官帽。走在半路,夹吓带气,上吊自杀了。
章弘究竟是赃官还是清官,近年也有另议。据考章弘在应州为官8年是有政绩的,特别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办了不少实事。城里的木塔、玉皇阁、文庙等大批宫观庙宇、牌坊古刹在他任期内都修葺一新。章弘出身书香门第,精通文墨、博学多才,在当地是有名的官宦人家。就连他的子、侄章士麟、章土鸩和章士凤之辈当时也已是知州一级的官员。再说,康熙晚年,国运不顺,官风不正,章弘能在一个地方原职不动,连续为官8年,为期不短,实属罕见。就在离任的前一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又立愿倡捐重修木塔,号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皆有责。就连观塔游人和玩耍孩童衙门也出告示要求“或提砖一块,或持瓦一片”(见木塔五层《修塔记事》匾),来了个“全民义务”。是年章弘已六十有五,脚恙步艰,但每日亲临工地现场指挥。四月开工,八月工程告竣,章弘不胜欢欣,喜书“万古观瞻四字,遂后制匾于上。在这次集资修塔工程中,大量的粮银摊派,得罪了众多的财主绅士,当然会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章弘其中有无贪污、贪污多少,不得而知,另当别论。紧接着就发生了联名赴京告御状的事情。后,朝廷决定调章弘赴绥远归化任职,没升没降。但这位66岁的老翁不知是惶恐不安,还是屈愤至极,一离开应州便自缢身亡了,落了个“吊死鬼章弘”的可悲结。据说,章弘在临走时给应州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三山九出头,二水绕城流。
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
雍正元年(1723年),肖纲继任应州知州,他到任,革除弊政,励精图治。许多做法与章弘背道而驰,特是减轻赋税深得民心。他还追查了从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即章弘在任期间一些开支不合理的所谓经济问题,梳理其罪状,于雍正二年八月,镌碑一通,名“奉巡抚都察院诺大老爷批行禁革陋规碑”,立于佛宫寺院内。也就是从这个时侯起,“万古观瞻”匾下面的款就消失不见了。
24根回廊柱怎么少了两根
“24根露明柱怎么少了两根?”“今天哪根柱子休息?”经常有游客这样诧异地问道。看着他们那股子认真劲儿,我们有时半开玩笑地说:“不少、不少,一根也不少,不信你再仔细数一遍。”可是他左数右数就是不够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有两根隐形柱他们没计算在内,那就是正南门两旁靠墙的两根。
据考,应县木塔建成之初,南门和北门的位置一样,游人可在副阶回廊柱内完整地绕塔一周。应县木建于辽清宁二年,根据辽塔的建筑特征,都是东南西北四面开门,而应县木塔阶基上四面都有月台,且二、三四、五层也都是四面装门。这就是说,木塔建成时,也是东南西北四面开门,而且门的位置都像现在北门那样设在檐柱明间。内槽只是南北开门。还有,辽代建筑一般都是砌筑厚重的檐墙,如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大同善化寺的大殿等,檐柱都用很厚的墙加以围护。而木塔本身比它们规模大,又设内外槽,是双层套筒结构,所以筑两层厚墙用以护柱。时过400多年,一层柱子不堪重负,发出“呼救”。于是,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维修当中,拆墙增柱,加大围护作用。当时,出于加固塔身的缘故,也顺便把东西门取消,砌墙封堵。专家们发现,第一层的后加柱子与以上各层的后加柱子在用料、加工方面显著不同。第一层现在内外墙墙下的隔减是用明代城砖砌成,砖的规格与在应县古城边找到的明代城墙的城砖完全一样。还有,南门东西两壁的壁画也是明代作品。这些都说明,现在木塔一层内外墙是明正德十三年那次维修中改建而成,现测得外墙厚2.86米,内墙厚2.60米,基本上保持了辽代原貌。也正是在这次加固维修当中,将木塔的正南门前移。在副阶南面正中间两边,用砖墙径向割断,把它划入塔身之内,从此,游人不可能在副阶回廊柱内走整圈。虽然只增加了厚不足1米,长约6米的土墙,但作用却非同小可。一是突出了正面入口的明显位置,给人以宏大庄重、宽敞明快的感觉。二是使塔内多出一间“门厅”。由于两重厚墙占去了很大面积,一层外槽原显得十分狭窄。将南门外移后,扩大了内部空间,改观了狭窄环境,这确实是一次非常巧妙而又成功的改革。现在,改造的痕迹在门内两檐柱上仍依稀可见。弄清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24根回廊柱一根也不少是怎么回事了,至于每天哪根柱子休息,可能吗?那你就自己慢慢揣磨去吧。
7/14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